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我必須在沒有你的城市生活〉

我必須在沒有你的城市生活
寒凜的夜裡我想見你
我們的距離只有十幾公里
因為這座城市很小
我必須在沒有你的城市生活
當與你的距離逐漸拉大
便不會日日夜夜想著會在哪兒巧遇
與你之間的距離越大
胡思亂想的時間越少
我可以沉醉在沒有幻想也沒有白日夢的世界
品嚐做一個智慧人的滋味
我必須在沒有你的城市生活
忘記我正在喜歡一個愛笑的女孩
回到我那群單身的朋友之中
共享一個嗜好
彼此陪伴並且在深夜騎著單車吃宵夜
在沒有你的城市,我不會認識任何可愛女孩
不會有感情煩惱,可以獨善其身
如果我在沒有你的城市生活
夜晚就不能與你聊天
看不見你的微笑
感受不到生活可以充滿熱情
如果我在沒有你的城市生活
幽默的個性會離我遠去
寂寞是我的好友
麻木是我的室友
但我會是快樂且不多愁的
照樣吃好吃的甜點
做一個懂得生活的男人
可我在有你的城市工作
上面提到的所有都只是幻影
只有你並不虛幻地存在朋友的口中
我必須在沒有你的城市生活
這樣我就不會在意你的一舉一動
繼續做一個天真樂觀的人
帶給周遭除了我的所有人歡樂
愛他們並且愛自己與悲傷的所有人
告訴他們應當存著盼望
迎接明日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服貿真的只是經濟問題嗎?〉

好冷!卻有一群人露宿街頭,但他們不是遊民。

附近時有吆喝聲,他們不是攤販,他們是物資補給隊,為參與抗議活動的人提供飲食。可能有些人覺得抗議服貿的活動至今有點走調,但經過這夜再與朋友長談,我想我可以給出一點整理,讓我們再重新思考。

明顯地你知道政治人物回應的方式多半是給些模稜兩可的回應,抗爭的事件永遠不會有你滿意的說法。所以呢?堅定地抗議下去吧,拿出長期抗戰的決心,以街頭為家。這麼說你應該理解這兩條街附近有許多補給站的原因了。

抗議其實是很無聊的,我們也都在摸索。無聊到沒有精神喊話會逐漸忘記初衷,無聊到沒有音樂激勵人心容易士氣低落,沒有思想教育會意志萎靡。當媒體逐漸淡忘街頭運動時,鬧劇就成為鬧劇,失敗就成為命運。拿出決心吧!你會想做自己的主人,決定任何大小事,特別是切身利益的事。

千萬不要簡簡單單地把臺灣社會遇到的問題,歸類成某個特定領域的議題。政治與生活息息相關,即便你不去搭理。在你不關心的時候,總統依舊會被推選出來,縣市首長依舊會被推選出來,法案照樣過,日常該有的生活並不因為你不關注,而停擺。如今的經濟議題,在遇到敵對國家的時候,就不再只是經濟問題。你知道嗎?

從戰術上看去,沿襲我先前的想法,從文化與經濟同化敵方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從制度上的闕漏,無所適從的民心;從一群根本沒有自我認同和自我意識的人身上下手。現在,我請你堅定地告訴我,你是什麼人。你對自己的國家和歷史瞭解多少?不要跟我講書本上那些事件名稱,我想給你十分鐘,讓你好好的介紹臺灣,你生長的土地,你父母撫育你的地方。我希望當你遇到國外友人時,你可以用至少十分鐘,詳盡地讓他瞭解臺灣是怎樣一塊土地,我們是多麼好的一群人。

昨天我和以前一起求學的學弟上了街頭,他們是馬來西亞人。馬來西亞的歷史不比臺灣清新,華人目前的處境不比臺灣人好到哪去,我因此請他告訴我他們的情況。從建國,從政治流變,到現況,我稍微瞭解了,多少希望馬來西亞華人可以得到應有的對待。再來說我國中同學,一個緬甸人。緬甸的種族數目遠比臺灣多上十倍,教育程度平均來說可能不比臺灣。十五年前的政治局面不比臺灣好,猶如戒嚴時期的臺灣。而如今軍政府改變了,以前僅僅是個獨裁政權。我想有很大部分是人民希望民主,人民希望不受軍方箝制,人民想要能夠左右自己的將來。

想到之前我在網路上看過,有人對於遼宋之間的歲幣提出了新的看法。當時的大宋,我們熟悉的宋朝,年年以歲幣供入遼國,使得遼國漸漸在經濟上依賴宋國,後來終於因為經濟問題而滅國。當然你會指出當代也有許多國家以美金作為官方貨幣,然而我們端詳臺灣的境況,試著去思考,有朝一日臺灣拔除了中國的影響,我們還剩下什麼。

我們剩下什麼,我們擁有什麼,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求職的時候,主管問你你會什麼;和其他公司貿易時,其他公司想知道你可以提供他什麼服務。面對中國,我問你,你拿什麼去保證臺灣不被中國統一,最少最少還能維持現狀。

當我走上街頭,這些問題一一浮出來了。我思考我們的抗議真的有效嗎?大家究竟在意的是什麼?這會不會是假議題?如果不認同,我該怎麼做?我喜歡目前的臺灣,我希望我能誓死,保衛他。

如果沒有誓死保衛的決心,那麼價值觀也就不再重要了。我接受任何人對目前的街頭抗議批評,接受任何贊成與反對的想法,接受保守和激進的做法,不接受就算我們再努力,政府也不會改變。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那你走哪一條路都無所謂!」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請你務必走上街頭〉


春寒料峭,但更寒心的是我們的政府,一個民主的國家正以不符程序的方式通過影響全國人民的服務貿易協定。我無能為力,我參與抗議,但我發現我真的無能為力。慶幸的是,大家都很關心這個議題。

保持理性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一大群人上街抗議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看見政府不好的一面,每個人都很想在這場抗議中盡一點微薄之力,也都因為許多政府的可能因應對策與流言感到憤怒。我或許不是當中最好的一份子,離開位子上個廁所回到座位的阻礙就引起我內心的一股燥氣。在這場抗爭之中,多半時間還是跟朋友聊天,聊來到現場抗議的初衷。因為程序正義,因為服貿損害人民利益,因為服貿很可能成為中國對臺灣統戰的經濟手段,各種原因,大家齊聚一處。

「我心愛的,思慕的人。」在濟南路與青島東路走了幾回,經過幾個舞台,架得剛好只夠三個人站成一列的空間,我彷彿在其中一個舞台附近聽到這樣純樸的歌聲。因為離得遠,也看不清是誰唱出的心聲,只能用心聆聽,歌聲緩緩的飄進耳裡,如一縷輕煙。

和友人又走了一會,聽見主持人說謝謝生祥,才知道那是我一直想聽他現場表演的林生祥。一如印象中,他唱著客語歌,讓我想起我不曾有的母語,說起心中最激昂的事會有多麼舒暢。激昂地說出臺灣人引以為傲的民主政治,但如今它還在嗎?接著聽到演講,也有砥礪心志的口號,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所有人,臺灣民主得來不易。想想二二八事件,想想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想想美麗島,或者你想想鄭南榕。縱使因為許多原因我們走上街頭,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反對政府強暴地通過服貿條款。究竟為什麼而反可以不那麼重要,因為當民主的國家以不符民主程序來通過一些重要的事,早已是最重要的事了。

最害怕的是我們的政府並不懼怕走上街頭的人民,以為總有辦法度過,只要驅散民眾與拖延時間,只要關注不再,媒體失焦。最害怕的是我們無能為力,只能靠更激烈的手段,保衛家園。最害怕的是我們餓不死吃不飽,為了急迫的生存而喪失了抵抗的意志。

有些人讀了服貿條例,覺得沒什麼好反對的,那麼我想請你到現場親自瞭解。在現場花一個晚上,你便可以瞭解我們在意的是什麼。我想更多人反抗的是政府破壞民主制度,以三十秒時間通過了審核三個月都沒定論的條例。以象徵性的角度看,以後立法院延宕的議案也可以這麼蠻悍地解決嗎?從政治的眼光看去,服貿協定對臺灣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說個不相干的事。憶起前陣子中國意欲恢復正體中文書寫,在我的想法裡那是企圖抹煞臺灣與正體字的強烈連結。加上服貿協定的施行,更可能透過經濟層面來控制臺灣,一個人口數遠不及中國人口數十分之一的地方。想起維族與藏族被漢族文化與經濟侵略的現況,想起一個民族竟無法有尊嚴地成為自己人生的掌權者的劣況,服貿在我眼中早已從經濟層面昇華到更高的層次。我也許過於杞人憂天,但至少至少讓我們先面對眼前的災難吧!我們的政府藐視了民主制度。

我們的先人討來的民主,正被政府蠻橫地摧殘。如果你不曾受到迫害,你不知道自由的可貴;你不曾被高壓統治,不曉得民主的難得之處。可我們總要等失去之後,才看見幸福的青鳥曾經就在我們身邊,而我們不懂得珍惜嗎?人生有許多遺憾,最遺憾的莫過於曾經擁有。趁著還有力量的時候,向命運反擊吧!即使多數時候徒勞無功,也請你切莫悲觀。人生多數時候我們活得辛苦,只想得一個溫飽。想想你曾經的人生低潮,想想你當時怎麼度過的,想想你是不是抱著艱苦的信念,一次又一次的撐過來了。你就知道在全體臺灣人面臨的集體性人生低潮,身為其中的一份子,不微小也不偉大的你,該怎麼做。

如果你以為這不關你的事,你不太在乎,就想想你的子子孫孫會如何被服貿協定所影響吧!或者其實你早就不相信正義,卻總希冀有一天臺灣能夠出現一個有能力的人,改變這一切。然而,那天不知道離現在會有多遠。而你,現在有機會成為英雄,無名英雄,最偉大的無名英雄。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教育,應從成人著手〉

常常聽人家說:教育是國家的根本,下一代是國家的希望。比對起現在台灣的狀況,我更想說的是,教育這一代掌權的大人,才會看見國家的未來。不提怪獸家長,其實孩童在良知上的判斷是比大人們精準的。當大人告訴小孩,你要做個正直的人,他只會簡簡單單地徹底執行,並不會想到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有不同的應對。

這就是孩童之所以是希望的原因。

沒有差別待遇,不因為一個人的身分地位不同,而看重或輕視任何人。但從前陣子慢慢浮現的社會議題,像是對於性別取向不同於多數人的同性戀者,大人們認為他們能擁有的權利似乎不能跟多數人相同。就於族群問題,依舊有人覺得這非常重要,我們也從衣著打扮判斷一個人的成就或消費能力。也仍舊覺得學業成績好的人,還是比較有出息,而那些新聞上的匠人,始終是多數中的少數。

好像關心黃色小鴨的來來去去,比這些問題重要一些。面對心中的糾結,大人很少想去承認其中的矛盾。「這不一樣」,究竟哪裡不同,很少人明白地說出來,繼續懵懂地過每一天。

掌握了國家經濟走向的大人們,比起那些還在學習的孩子,並不多懂些什麼。很多國中高中的課業習題,大人早已忘記,也忘了公民課本曾經說過的事。曾經,大人的家長告訴他們哪些是犯罪行為,也還是有人走私、洗錢、搶劫、貪污。討厭父母管教他們的方式,卻炮製那些方法,抱有一些期待。如果只單單地把上一代交給我們的功課,如實地向孩子們交待,以那份教師手冊期待著,對於創新的回應感到不適,現在的孩子不過就是十年前的我們罷了。並沒有任何不同。

教育是想把正確的事情交給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想讓有潛力的人去解決那些尚未得到最佳解決方案的事。也希望能夠讓每個人可以自主學習,不需要像機器那樣需要輸入指令,才會做一件事。我們的教育,開始讓下一代相信自己的潛能,但他們的父母不太相信。除了那些家裡有個二十幾歲的小孩,在報紙上有一塊很大的版面,成就與學業一點也沾不上邊的父母。剩下的,我不清楚,我還不是一個父親。

如果我們尊重人的價值,就別再覺得只要把書念得好,就一定有成就。更何況事實也在改變,書念得多,再也無法保證有好的收入了。面試時主管會想知道,面前的年輕人是否想從事這個行業,一輩子。面前的年輕人,只希望先有工作再說。所以有人戲稱,面試就是在比誰戲演得好。是什麼造就了一個小孩,從純真到懂得隱藏他的真實情感。哎呀,這真的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回到原本我想說的問題,回到為什麼我覺得教育這一代掌權的大人,才會看見國家的未來。如果我們教育下一代,卻被這一代的大人阻撓,就無法拔除惡習了。家庭教育總是先於學校教育,學校只能給我們知識,一個人的品德卻是來自他的家庭。環境造就一個人,可以從有名的「路西法效應」實驗中看出環境是如何將一個好人變成壞人,使他的良知泯滅。教育下一代,也教育這一代的大人,整個社會一起成長。一方面使我們和下一代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一方面藉由這樣的改變,幫助掌權的成人們找出突破困境的方法。社會要變得更好,也讓每一個人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不只是關心未來,更想從未來的過去──現在,就開始改變。

註:本文已在個人臉書粉絲團發表。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無名廣場〉

 
之所以自由是因為我們,早
將難容於耳的一切
視為禁臠
名字並不重要
將敏感語詞冠上泛政治化的汙邪
清高的學者就懂了
讓政治退出校園
學生無從學習
所有大學都不該有政治系
 
歷史之於遺忘
人民之於愚妄
曾經擁有的不只言論
而今只要不看,傷痛就不存在
只要不提過去,這個國家便是自由的
但我們都懂,這個國家的慟是
你我之間的不語

2014.01.27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從歷史上的國籍經驗來論臺灣人的國家認同問題

從來都沒有自己國家的臺灣住民,聽憑他人支配自己的命運。然而,即使有機會透過選票做自己的主人,卻依舊陷入情感的囹圄,無法識破政客的謊言。如今,兩大政黨看上去只剩名稱略為不同,已很難分出實際上的差異了。

對於缺乏國籍經驗的臺灣住民,當然很難理解國民的義務,以及一個國家能給予人民的尊嚴究竟為何物了。並未親身建立的一切,便無法瞭解它的價值。「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正是早期初次擁有國籍經驗的臺灣籍民面臨的景況。選擇日本國籍可保有在臺灣的一切財產,選擇清國便必須離開臺灣。這看似是個自由選擇,真實的情況卻是多數因經濟問題而無法離開的人擁有了日本國籍。當第一次面臨具有現代國籍意義的國籍選擇問題時,的確很難正確意識到國籍所帶來的益處及背後所必須付出的對等義務。

「歐洲近代前的封建時期,封建國家所領有的人民全然依附於領有之土地,國籍與住所無庸區別,此外也存在著對封建領主『忠誠義務』的思想。」這就是現代國家對於國籍觀念的根源。在現代中國的疆域上,統治者更迭不止。雖然很難從文獻直接猜測當時安業於中國的住民對統治者,意即對皇帝的忠誠。但肯定的是自宋代以降,漢族對於外族的態度是堅拒的,對於元朝皇帝的反抗可從明朝的建立推斷。而比較難以確認的是清朝中期的庶民心態。很可惜的,我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法提出有力證據,證實當時民情。但我認為這絕對影響渡臺居民的國籍認同。因為概念的形成是自祖輩繼承下來,至少並不會突然轉變,除非強而有力的衝突出現才較有可能。因此,我大膽地忽略清朝中葉以前漢族庶民對統治者的態度,為了是抹除康熙皇帝之前漢族庶民對滿族的抗拒心態。並且我也無法確認當時臺灣居民對鄭氏據臺的確切看法。

如此嚴謹地去追溯當時住民的看法,是受中華文化自古傳承的天下觀,係以文化圈內受皇帝直轄的領地為始,至外朝稱臣的藩屬,以至皇帝不願管轄的化外之地。鄭成功退守臺灣以前,臺灣島可算作化外之地,因此我們很難詳盡地瞭解居民的生活乃至對眾多事物的價值觀。但可以或多或少地推敲,多數臺灣本島的居民,來自中國華南地區。因此,對於非中華文化圈的化外之民,其對統治者的態度不明,而後出現的撰史者亦以先前的思維為其撰史。如此一來,我就更不能清楚當時臺灣住民的思維了。

究竟歷經西班牙/荷蘭,南明鄭氏,清國,日本,一九四五年後的國民黨統治的臺灣居民,在政權迅速更替的時局中,曾經有意識地想建立屬於長居此地之人的政權嗎?又或者直到一九八○年代後,才因長期壓迫,而出現建立自己國家的意識呢?
 
自馬關條約後,臺灣居民使有國籍體驗,可惜那僅止於以國籍為私己謀利的工具。暫且不論因何緣故形成那樣的局面,可以感受到經濟考量對臺灣居民來說是高於政治考量的,但這也可能是出於對統治者軍事力量的懼怕。我們可從不同的政治時期找到的抵抗行動滿足這個推想。
 
未將自己當作主體思考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了現代臺灣人無法體認到組成國家有必要犧牲的存在,更無從理解該如何捍衛屬於自己的國家與不可侵犯的基本權益,然而即使我們是如此缺乏經驗,還是能改變這樣的情勢,也應該去改變這樣的情勢,主宰自己的命運,擁有天生下來不可抹滅的作為人的價值。

自臺灣居民具有日本國籍後,因日本籍帶來的好處影響了臺灣人對國籍的看法。兩岸間仍舊往來頻繁,更加深國籍對臺灣人在經濟上優勢的刻板印象。凡有利益衝突便求助於日本官員,在清國境內犯罪為避免遭受刑罰者,也利用臺灣籍來換取較輕或無罪的可能性,因此出現許多冒籍者。當時日本對這類事情的曖昧態度,更助長了這樣的行為和觀念。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之下,缺乏西方觀念的中華文化圈,確實不容易對於「國籍」有正確的觀念。

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對於事物有更深入的瞭解,拋棄那些錯誤或不合時宜的認知,將有助於社會繁榮和發展。我認同我生為臺灣人的事實,也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更希望和這座島嶼上共同生活的人群開創我們的未來,做出符合多數人利益的決定,這個想法的萌發,來自我對於現代國家的認知。一個國家應該保護他的人民,人民身為國家組成的一份子,亦有不能逃避的義務,即使局面混亂杳雜,雙方但不能拋棄此一契約。臺灣的情況或許跟歐洲與美洲多數國家不同,但提起同樣被殖民過的眾多亞洲與非洲國家,完成了民族自決與建國的里程碑,或許可以是臺灣學習的對象,即使我們還是與那些國家擁有不同的過去和情況。

2014甲午年初回顧

除夕本該回顧過去一年,回首過去,訂下新年希望,往更好的生活邁步。一年或許沉重,重得讓人不敢回省。為了成為更好的人,必須如此。

從確定論文方向,論文題目,分析並賦予價值,完成論文,開始失業到現在,幾乎恍如昨日。一年就這樣過去,時間快得讓人幾乎忘記曾經我們嫌它太慢,總希望少一點等待,冀望結局。最後,沒人真正活過。路上的小花,樓下公園的大樹,馬路中央分隔島上的旗幟飄逸,紅磚道上的嬰兒車,沒人記得這些曾經是最美麗的風景。當大城市越來越無法區別,唯有它的居民是最後的標誌。

從論文開始到結束,以為自己長進了。最後,只覺得多了一紙學業證明,不懂的事還是很多。而且永遠研究不完。一篇嚴肅的研究,有動機,附上前人的研究結果,宣告自己創新的想法,試圖證明,有小小的結論與展望。我真正想說的是,懂了這些研究方法後,更難去告訴他人我懂了些什麼。做過的事越多,會發現沒做的事情更多,窮盡一生都無法完結,請給我永生吧!

無法信服過於簡陋的數據,質疑論證過程。一篇論文永遠道不盡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背後那些我們從不深思的大道理。一篇論文生成至少要參考三十篇以上的論文或相關研究,最終曝露甚小的進展。生活中的小道理大哉問,誰又知道需要多少複雜的研究成果甚至理論模型,去成就,去解釋清楚。身為科學人,我深怕自己說出的話有缺又漏,哪怕是一點小錯誤也不行,因此桎梏了自己。完美並不存在,對於萬物,人類永不滿足。

檢視過去,是告別。告別那個還不夠接近完全的自己。告訴他我要走了,將他留下。像和不爭氣的男友分手,去過更好的生活。每天吸收新知,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一一實踐。時間很快,上一秒的靈感,下一秒就飛去遠方。

整體說來,除了比較能跑步了,剩下的並沒有改變太多。一樣不太能做太難的事,痛恨思考。當思考的問題從物理變成人生方向時,始終沒有好答案。真的有所長進嗎?很難說。沒有收入,沒有可花用的金錢,生活圈依舊不大,跟過去有何差異,實在無法分辨。

於是,今年特別回顧,在即將進入職場的前夕。看看自己做了什麼,又有什麼沒做,在今年塑造新的自己。希望能有更好的體能,希望半程馬拉松能在夏天突破一小時四十五分,能鍛鍊出腹肌,證明我也能有結實的腹部。除了體能的目標,也希望找到工作後,持續規劃往後的職涯,離開臺灣工作,有更好的薪酬和更多私人時間,和一個值得的人分享這一切。更努力地寫作,有一天擁有作家頭銜,努力練習寫作,經歷一切寫作應有的貧乏,最後不靠靈感寫作,將寫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學會面對順遂和不如意,帶領靈魂從低谷走向開闊的平原,砌一座通天的巴別塔。

目前,我經歷兩年碩士的訓練,不敢說過去做得多好,只能說盡力在過去攫取我想要的。避開單調生活而去了社團,意外讓自己為了參加定期練習,更珍惜時間,更懂得要去面對自己不願面對的義務。有失有得。回首,讓我了解過去所為,也總結自己的獲得,才不至於虛度。人們總忽略自己擁有的,追求自己沒有的。不但浪費青春,也愧對上天的恩賜。到最後才發現汲營追求的,是一直在身旁的青鳥。

我希望能踏實地受人尊敬,從小事起,紮實地一步步論證,讓自己的言行有公信力。大學畢業後,有天突然發現我已經是這樣的人了,只是做得還不夠,而永遠也不夠多,不夠多。一開始我並沒有打算念物理,事實上,我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人,我沒有耐心,也不想做困難的事,卻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幸運地是,走過物理學的訓練,我能夠踏實且無妄地去實現夢想,即使我的夢想還不夠清晰。

再來,抽掉情緒,不讓情緒化的個性成為背刺,在離成功最近時阻擋我越過那坎的絆腳石。再重新放入真性情,再次感動自己,感召他人,為打造理想生活環境付出更多心力,一起努力,一個社會的改變需要長期投注心力,並非只靠一時情緒。知道這點,我就不能只靠情緒作動力,而必須成為一個沉穩的人,有堅毅的信念。碩班兩年讀過兩百本課外書,有文學,部分社會科學書籍,簡單的哲學書籍,歷史地誌等,盡量博聞廣學,寬闊視界。但仍脫離不了自愎,可見做一個完全的人是很困難的。做一個專門的研究機器是簡單的,只要不看那些不相干事物,便可。

但,我們不想成為那樣的人,我也不想。輕易評斷他人很容易,世界總需要點意見,卻又不愛武斷,極端和過度有時不易分辨,因情況而定,我不愛。這便是將事物丟在一個毫無標準的量尺,無視自我矛盾與客觀事實,是多重標準和怠惰的體現,重蹈錯誤的行事風格。

身為脆弱的人類,我崇尚聖潔,卻深知那不會是救贖。任何離了負面人性的信仰,就像不考慮真實狀況的物理理論,即使簡潔,也只是一條公式。

我想解決問題,至少就我看見和我能解決的,必須解決。也號召大家一起,解決更多問題,停止抱怨。畢竟又抱怨又如同什麼都沒發生地重複生活著,極度病態。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淺談動物權

近日,因為臉書上看到某人的寵物重病,主人擔心的命令他的寵物快點好起來。即使我知道那是出於擔心和無能為力,卻開始對於人類為何對待寵物的姿態是以如此居高臨下的地位去看待,感到興趣。換句話說,我對於「主人」這個詞太過敏感,它與我堅信的自由、平等、博愛,相去太遠。

如果將寵物看做人類的好朋友,不論貓狗鳥類,或現在越來越多樣化的寵物物種,飼養的人肯定是付出愛與關懷,希望能陪伴動物,也能被動物陪伴的吧。雖然從小因為呼吸道的關係,和家長怕麻煩的原因沒有飼養寵物,但寵物對我來說,是一種責任與陪伴。我擔不起責任,只能割捨陪伴。

對於動物,有些飼養寵物的人會將寵物的動物權看得過高,卻將其他動物的權利看得太低。現代的動物權觀念跟過去幾十年相比,已然進步不少。至少我們覺得以不人道的方式屠宰、飼養動物,太過殘忍,光是想像一隻雞從出生到死亡只能在A4紙張大小的範圍活動,就令人難受,以讓動物感到極度痛苦的方式宰殺,也令人心痛。我們主張動物跟人類是平等的,不應該被如此殘忍的對待。可是如果動物跟人類享有同等的權益,我們又應該為了人類的利益去掌控了他們的生死嗎?

因此對於動物權的看法,也分了好幾派。以邊沁效益主義作出發點的看法,以義務論做出發點的看法,以廢奴主義做出發點的看法,分別由Peter Singer,Tom Regan,Gary Lawrence Francione提出主張的。而我以下的論述,也只是將我在網路上看過的觀點做整理,並且提出個人的想法,並沒有任何新的哲學想法。一方面幫助自己思辨,一方面希望我的朋友跟我一起思辨,對於個人最終選擇哪一派論點,只要對整體人類社會有思想推進,我沒有任何價值觀的評判。

以效益主義,或者又稱作功利主義的想法來思考,是不承認動物生來就擁有權利的。動物不像人有天賦人權,因此動物的權利取決人類的同理心態。我們覺得動物也能感知痛感,因此認為動物也應該被和善對待。但僅僅是和善對待,因為生活中人類也的確需要動物提供肉以供作食用,提供皮毛以供做禦寒衣物和皮革製品。根據感知能力來決定人類面對動物的態度,減少動物受苦的程度以及數量,主要是效益主義一派發展出的想法。

然而對於沒有感知能力或者失去感知能力的動物與人類,是否他們就失去了自身的權利?這個問題卻是以效益主義出發的動物權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並且以效益主義來思考,非人類動物和人類的地位是相等的,代表人類在生命上的權益,在所有動物上都應該實現。不論是寵物或者野生動物或是圈養的動物們,都有相同的生命權。但在失去了意識的動物與人類,在生命上的權益是否因此遭受侵害,似乎在效益主義的考量下,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解答。

再以義務論去觀看動物權,則是以與生俱來便擁有的權利做為觀點出發。因此不論是有沒有感知能力,都應保障生命權。正因如此,義務論對於動物農場與動物實驗的立場便是堅定的否決。而效益主義者對動物實驗的態度則是考量對整體利益的計算,以此權衡是否進行動物實驗。由此可看到,義務論在動物權上的主張比效益主義更為嚴格。

而以廢奴主義做思考基礎的動物權,認為人類不應該將動物視為自己的財貨,也就是不應該飼養。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爭取動物的權益便不會有一方面飼養貓狗,一方面宰殺豬雞牛食用的道德矛盾。因為貓狗和豬雞牛同樣都是動物,若將其中一方視為理所當然的食物,另一方卻又擁有生命權,無疑是一種道德分裂。

而動物權擁護者基本上都是蔬食主義者,否則一方面維護動物權一方面卻吃食動物,肯定是一種精神分裂。除了上述三種觀點,還有許多如契約論,關係主義,動物權利主義,環境主義等相法出發的動物權論點。契約論比較像是滿足人類社會之間的共識,將動物的價值定義為工具,而非重視其內在價值的想法。*關係主義就我所搜尋到的論文,也整理出四個不同程度的人與動物關係,延伸出不同程度的動物權理念。有些比較基本的從家庭中的寵物開始,再延伸到農場等比較大的飼養範圍,甚至是受人類影響的野生動物,和至今尚未受人類影響的野生動物。環境主義從整體環境考量,主張不應去改變動物原本的生物作息,應該尊重自然界的選擇機制來與動物相處。然而,每家的說法各有優缺,可從 Animal ethics dilemma 這個英文網頁,快速得知各種主張的立意和優缺點。

回到一開始的研究動機。我因為對主人二字所隱含的歧視開始略略研究動物權,卻發現自己無法放棄侵略動物的生命權使自己獲得生活上的便利,態度稍微轉向與動物權對立的動物福利。意即人類主宰著動物的生命,至少應該在屠宰時,減少動物的痛苦。這又與效益主義的動物權略為不同,該派動物權最終仍舊希望不侵害動物的生命權。而主張的學者Peter Singer我們可透過網路搜索得知,現為素食主義者。

以上簡略介紹的動物權派別,除了關係主義在平等的觀念下,立論較其他四派薄弱許多,契約論者更像是將動物看做工具,但在可接受的限度內予以人道考量,其他的派別基本上都提倡蔬食。而關係主義所推導出的概念,是否也是有程度的歧視動物們呢?我想這個問題可能要去跟相關的學者討論才會有深入的理解,但毋寧都是爭取動物權利,我想在討論時也毋須著重其瑕疵,更應該著重如何解決瑕疵,進而發展更完善的理論,促進動物倫理的推進。


最後附上參考連結:
動物權利

動物權與動物對待,《應用倫理評論》 Applied Ethics Review 100年,第 51 期,頁75-103

*關係主義,相關段落在本論文PDF第34頁。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思考〈歐洲學者認為台灣有亡國可能〉一文

這篇文章的誕生是日前在朋友頁面上看到 歐洲學者認為台灣有亡國可能 一文開始。

當時在朋友的頁面上我回應,為什麼我覺得大陸整碗端走都沒差呢?一部分是認為台灣當前沒什麼好料可以給人家端,大陸的統戰純粹是基於他們對於國土完整的想法。又加上目前我個人找工作的部分經驗,台灣大部分的工作機會都在半導體業,一部分在光電,太陽能等方面,這是比較有實際產出,可以賣產品到國外的部分。如果論競爭能力,大抵應該以這類可以販售的為主。而當無法主導產業的未來動向時,實際上只是產業生產鍊的其中一環,取代性比較高。而當我們必須用降低成本來取得優勢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沒有其他技術上的優勢,迫使必須用降低成本這種方式來領先競爭對手。一但這樣的優勢不再,就完全沒有優勢了。

再來談到台灣的國族認同問題。我個人是覺得沒有認同,大家並沒有共識,就於我們究竟是以閩南後代為主的族群,還是居住在台灣島上的居民,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定論。雖然近年應該是以後者為多數的想法,但又牽扯到文化傳承的問題,變成以文化認同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較為複雜,因為台灣有許多的族群,而我們有必要給各族群一種歸屬與認同感,才能確立台灣人的認同問題。宥於考試制度的發展,多數島上的人容易有一元的思想,而面對多元環境時,往往很難意識到生活是由不同元素組成的。

寫到這裡,開始跟我之前的論述產生歧異。

那就從「薪資結構問題。越高階的人腦袋越不改,中低階的就只好跟著他們變。」討論起。在這方面我想到的是企業高層,畢竟基本上我認為政府是無能的,而陷入政府的思考模式是危險的,因此我從經濟問題思考。

前陣子看到西元一千年左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宋國,以經濟手段滅了遼國。同樣地,現在的情勢,中國也可能以同樣手段對台灣進行統一。因此,能有效的扭轉這局勢的只有握有台灣大部分財富的商人,以手中的資產發展企業,並給予員工合理的薪資,為自己的團體聚集更多人才,發展出足以能與中國抗衡的技術。然而,目前身邊一些理工背景的同學,去大陸工作的不在少數,意即台灣無法聚養自己培養的人才,造成了人力出走的現象。對於一個沒有天然資源優勢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應該注意的現象。一般來說沒有天然資源優勢,可以進口原物料進行加工,生產產品來扭轉劣勢。而其中加工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投入加工的人力就是該國的珍貴資源。進一步的,需要領先他國的技術,來確保在產業上的優勢,投入研發人員,提升產品的質與功能,就是確保競爭力的關鍵。而較於台灣多數企業,以削價競爭做為手段,而非提升該方向的產品品質與功能,無法做出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便容易慢慢失去競爭優勢。

一方面,人人想做老闆的心態,以及盲目追求利潤的想法,即使在二三十年前可以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分工精細的全球體系當中,必然會逐漸失去競爭能力。站在體系頂端的人,如果不能改變想法,看到二三十年後的競爭優勢,是很可惜的。而並不實際握有資源的中低層受薪階級,其實是很難改變這樣的經濟體系,進而支撐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敵國抗衡。而我認為中低層受薪階級,自古以來都是被支配的階級,的確很難改變大環境。進而在民間交流下,有較大的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上面引文提到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有短期與長期原因。「短期因素有泡沫經濟和經濟不景氣,而長期因素則有知識經濟興起,全球化競爭、和中國經濟的結合」。我個人對於台灣經濟衰退的看法比較著重泡沫經濟、知識經濟興起,全球化競爭。即便和中國經濟的結合也是其中的一項因素,但因為造成衰退的原因不只一種,因此我個人會更覺得其他因素可能會有更大的影響。而知識經濟又可以呼應到前面我提到經營者布局策略的想法,而中國亦是台灣經濟的競爭者之一,因此即使承認與中國經濟上的結合造成的某程度的影響,但我並不認為這會是最大的因素。

陳亮言:台灣對中國持續貿易順差,值得誇耀嗎?

從陳亮言在天下雜誌的讀者投書中,我們可以理解台灣目前依賴中國的經濟現況。以廉價勞力換得企業營收是目前台灣的現況,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能做些什麼,以改變這樣的現況呢?

以上的自我思辨,我始終認為依賴中國的經濟現況,是來自於惰於開發新的技術。如果除掉依賴中國經濟的因素,台灣的經濟就能如此變好的話,這項因素才會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時,台灣人到底有多少能力去改變自己,脫離當前的困局。更重要的是面對知識經濟興起和全球化競爭的問題是,台灣要拿出什麼樣的對策,使得台灣整體可以不去以縮減成本為主軸思想,走出經濟困境,進而擁有自信與認同,保全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