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思考〈歐洲學者認為台灣有亡國可能〉一文

這篇文章的誕生是日前在朋友頁面上看到 歐洲學者認為台灣有亡國可能 一文開始。

當時在朋友的頁面上我回應,為什麼我覺得大陸整碗端走都沒差呢?一部分是認為台灣當前沒什麼好料可以給人家端,大陸的統戰純粹是基於他們對於國土完整的想法。又加上目前我個人找工作的部分經驗,台灣大部分的工作機會都在半導體業,一部分在光電,太陽能等方面,這是比較有實際產出,可以賣產品到國外的部分。如果論競爭能力,大抵應該以這類可以販售的為主。而當無法主導產業的未來動向時,實際上只是產業生產鍊的其中一環,取代性比較高。而當我們必須用降低成本來取得優勢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沒有其他技術上的優勢,迫使必須用降低成本這種方式來領先競爭對手。一但這樣的優勢不再,就完全沒有優勢了。

再來談到台灣的國族認同問題。我個人是覺得沒有認同,大家並沒有共識,就於我們究竟是以閩南後代為主的族群,還是居住在台灣島上的居民,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定論。雖然近年應該是以後者為多數的想法,但又牽扯到文化傳承的問題,變成以文化認同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較為複雜,因為台灣有許多的族群,而我們有必要給各族群一種歸屬與認同感,才能確立台灣人的認同問題。宥於考試制度的發展,多數島上的人容易有一元的思想,而面對多元環境時,往往很難意識到生活是由不同元素組成的。

寫到這裡,開始跟我之前的論述產生歧異。

那就從「薪資結構問題。越高階的人腦袋越不改,中低階的就只好跟著他們變。」討論起。在這方面我想到的是企業高層,畢竟基本上我認為政府是無能的,而陷入政府的思考模式是危險的,因此我從經濟問題思考。

前陣子看到西元一千年左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宋國,以經濟手段滅了遼國。同樣地,現在的情勢,中國也可能以同樣手段對台灣進行統一。因此,能有效的扭轉這局勢的只有握有台灣大部分財富的商人,以手中的資產發展企業,並給予員工合理的薪資,為自己的團體聚集更多人才,發展出足以能與中國抗衡的技術。然而,目前身邊一些理工背景的同學,去大陸工作的不在少數,意即台灣無法聚養自己培養的人才,造成了人力出走的現象。對於一個沒有天然資源優勢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應該注意的現象。一般來說沒有天然資源優勢,可以進口原物料進行加工,生產產品來扭轉劣勢。而其中加工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投入加工的人力就是該國的珍貴資源。進一步的,需要領先他國的技術,來確保在產業上的優勢,投入研發人員,提升產品的質與功能,就是確保競爭力的關鍵。而較於台灣多數企業,以削價競爭做為手段,而非提升該方向的產品品質與功能,無法做出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便容易慢慢失去競爭優勢。

一方面,人人想做老闆的心態,以及盲目追求利潤的想法,即使在二三十年前可以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分工精細的全球體系當中,必然會逐漸失去競爭能力。站在體系頂端的人,如果不能改變想法,看到二三十年後的競爭優勢,是很可惜的。而並不實際握有資源的中低層受薪階級,其實是很難改變這樣的經濟體系,進而支撐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敵國抗衡。而我認為中低層受薪階級,自古以來都是被支配的階級,的確很難改變大環境。進而在民間交流下,有較大的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上面引文提到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有短期與長期原因。「短期因素有泡沫經濟和經濟不景氣,而長期因素則有知識經濟興起,全球化競爭、和中國經濟的結合」。我個人對於台灣經濟衰退的看法比較著重泡沫經濟、知識經濟興起,全球化競爭。即便和中國經濟的結合也是其中的一項因素,但因為造成衰退的原因不只一種,因此我個人會更覺得其他因素可能會有更大的影響。而知識經濟又可以呼應到前面我提到經營者布局策略的想法,而中國亦是台灣經濟的競爭者之一,因此即使承認與中國經濟上的結合造成的某程度的影響,但我並不認為這會是最大的因素。

陳亮言:台灣對中國持續貿易順差,值得誇耀嗎?

從陳亮言在天下雜誌的讀者投書中,我們可以理解台灣目前依賴中國的經濟現況。以廉價勞力換得企業營收是目前台灣的現況,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能做些什麼,以改變這樣的現況呢?

以上的自我思辨,我始終認為依賴中國的經濟現況,是來自於惰於開發新的技術。如果除掉依賴中國經濟的因素,台灣的經濟就能如此變好的話,這項因素才會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時,台灣人到底有多少能力去改變自己,脫離當前的困局。更重要的是面對知識經濟興起和全球化競爭的問題是,台灣要拿出什麼樣的對策,使得台灣整體可以不去以縮減成本為主軸思想,走出經濟困境,進而擁有自信與認同,保全自己的國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