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無名廣場〉

 
之所以自由是因為我們,早
將難容於耳的一切
視為禁臠
名字並不重要
將敏感語詞冠上泛政治化的汙邪
清高的學者就懂了
讓政治退出校園
學生無從學習
所有大學都不該有政治系
 
歷史之於遺忘
人民之於愚妄
曾經擁有的不只言論
而今只要不看,傷痛就不存在
只要不提過去,這個國家便是自由的
但我們都懂,這個國家的慟是
你我之間的不語

2014.01.27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從歷史上的國籍經驗來論臺灣人的國家認同問題

從來都沒有自己國家的臺灣住民,聽憑他人支配自己的命運。然而,即使有機會透過選票做自己的主人,卻依舊陷入情感的囹圄,無法識破政客的謊言。如今,兩大政黨看上去只剩名稱略為不同,已很難分出實際上的差異了。

對於缺乏國籍經驗的臺灣住民,當然很難理解國民的義務,以及一個國家能給予人民的尊嚴究竟為何物了。並未親身建立的一切,便無法瞭解它的價值。「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正是早期初次擁有國籍經驗的臺灣籍民面臨的景況。選擇日本國籍可保有在臺灣的一切財產,選擇清國便必須離開臺灣。這看似是個自由選擇,真實的情況卻是多數因經濟問題而無法離開的人擁有了日本國籍。當第一次面臨具有現代國籍意義的國籍選擇問題時,的確很難正確意識到國籍所帶來的益處及背後所必須付出的對等義務。

「歐洲近代前的封建時期,封建國家所領有的人民全然依附於領有之土地,國籍與住所無庸區別,此外也存在著對封建領主『忠誠義務』的思想。」這就是現代國家對於國籍觀念的根源。在現代中國的疆域上,統治者更迭不止。雖然很難從文獻直接猜測當時安業於中國的住民對統治者,意即對皇帝的忠誠。但肯定的是自宋代以降,漢族對於外族的態度是堅拒的,對於元朝皇帝的反抗可從明朝的建立推斷。而比較難以確認的是清朝中期的庶民心態。很可惜的,我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法提出有力證據,證實當時民情。但我認為這絕對影響渡臺居民的國籍認同。因為概念的形成是自祖輩繼承下來,至少並不會突然轉變,除非強而有力的衝突出現才較有可能。因此,我大膽地忽略清朝中葉以前漢族庶民對統治者的態度,為了是抹除康熙皇帝之前漢族庶民對滿族的抗拒心態。並且我也無法確認當時臺灣居民對鄭氏據臺的確切看法。

如此嚴謹地去追溯當時住民的看法,是受中華文化自古傳承的天下觀,係以文化圈內受皇帝直轄的領地為始,至外朝稱臣的藩屬,以至皇帝不願管轄的化外之地。鄭成功退守臺灣以前,臺灣島可算作化外之地,因此我們很難詳盡地瞭解居民的生活乃至對眾多事物的價值觀。但可以或多或少地推敲,多數臺灣本島的居民,來自中國華南地區。因此,對於非中華文化圈的化外之民,其對統治者的態度不明,而後出現的撰史者亦以先前的思維為其撰史。如此一來,我就更不能清楚當時臺灣住民的思維了。

究竟歷經西班牙/荷蘭,南明鄭氏,清國,日本,一九四五年後的國民黨統治的臺灣居民,在政權迅速更替的時局中,曾經有意識地想建立屬於長居此地之人的政權嗎?又或者直到一九八○年代後,才因長期壓迫,而出現建立自己國家的意識呢?
 
自馬關條約後,臺灣居民使有國籍體驗,可惜那僅止於以國籍為私己謀利的工具。暫且不論因何緣故形成那樣的局面,可以感受到經濟考量對臺灣居民來說是高於政治考量的,但這也可能是出於對統治者軍事力量的懼怕。我們可從不同的政治時期找到的抵抗行動滿足這個推想。
 
未將自己當作主體思考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了現代臺灣人無法體認到組成國家有必要犧牲的存在,更無從理解該如何捍衛屬於自己的國家與不可侵犯的基本權益,然而即使我們是如此缺乏經驗,還是能改變這樣的情勢,也應該去改變這樣的情勢,主宰自己的命運,擁有天生下來不可抹滅的作為人的價值。

自臺灣居民具有日本國籍後,因日本籍帶來的好處影響了臺灣人對國籍的看法。兩岸間仍舊往來頻繁,更加深國籍對臺灣人在經濟上優勢的刻板印象。凡有利益衝突便求助於日本官員,在清國境內犯罪為避免遭受刑罰者,也利用臺灣籍來換取較輕或無罪的可能性,因此出現許多冒籍者。當時日本對這類事情的曖昧態度,更助長了這樣的行為和觀念。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之下,缺乏西方觀念的中華文化圈,確實不容易對於「國籍」有正確的觀念。

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對於事物有更深入的瞭解,拋棄那些錯誤或不合時宜的認知,將有助於社會繁榮和發展。我認同我生為臺灣人的事實,也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更希望和這座島嶼上共同生活的人群開創我們的未來,做出符合多數人利益的決定,這個想法的萌發,來自我對於現代國家的認知。一個國家應該保護他的人民,人民身為國家組成的一份子,亦有不能逃避的義務,即使局面混亂杳雜,雙方但不能拋棄此一契約。臺灣的情況或許跟歐洲與美洲多數國家不同,但提起同樣被殖民過的眾多亞洲與非洲國家,完成了民族自決與建國的里程碑,或許可以是臺灣學習的對象,即使我們還是與那些國家擁有不同的過去和情況。

2014甲午年初回顧

除夕本該回顧過去一年,回首過去,訂下新年希望,往更好的生活邁步。一年或許沉重,重得讓人不敢回省。為了成為更好的人,必須如此。

從確定論文方向,論文題目,分析並賦予價值,完成論文,開始失業到現在,幾乎恍如昨日。一年就這樣過去,時間快得讓人幾乎忘記曾經我們嫌它太慢,總希望少一點等待,冀望結局。最後,沒人真正活過。路上的小花,樓下公園的大樹,馬路中央分隔島上的旗幟飄逸,紅磚道上的嬰兒車,沒人記得這些曾經是最美麗的風景。當大城市越來越無法區別,唯有它的居民是最後的標誌。

從論文開始到結束,以為自己長進了。最後,只覺得多了一紙學業證明,不懂的事還是很多。而且永遠研究不完。一篇嚴肅的研究,有動機,附上前人的研究結果,宣告自己創新的想法,試圖證明,有小小的結論與展望。我真正想說的是,懂了這些研究方法後,更難去告訴他人我懂了些什麼。做過的事越多,會發現沒做的事情更多,窮盡一生都無法完結,請給我永生吧!

無法信服過於簡陋的數據,質疑論證過程。一篇論文永遠道不盡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背後那些我們從不深思的大道理。一篇論文生成至少要參考三十篇以上的論文或相關研究,最終曝露甚小的進展。生活中的小道理大哉問,誰又知道需要多少複雜的研究成果甚至理論模型,去成就,去解釋清楚。身為科學人,我深怕自己說出的話有缺又漏,哪怕是一點小錯誤也不行,因此桎梏了自己。完美並不存在,對於萬物,人類永不滿足。

檢視過去,是告別。告別那個還不夠接近完全的自己。告訴他我要走了,將他留下。像和不爭氣的男友分手,去過更好的生活。每天吸收新知,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一一實踐。時間很快,上一秒的靈感,下一秒就飛去遠方。

整體說來,除了比較能跑步了,剩下的並沒有改變太多。一樣不太能做太難的事,痛恨思考。當思考的問題從物理變成人生方向時,始終沒有好答案。真的有所長進嗎?很難說。沒有收入,沒有可花用的金錢,生活圈依舊不大,跟過去有何差異,實在無法分辨。

於是,今年特別回顧,在即將進入職場的前夕。看看自己做了什麼,又有什麼沒做,在今年塑造新的自己。希望能有更好的體能,希望半程馬拉松能在夏天突破一小時四十五分,能鍛鍊出腹肌,證明我也能有結實的腹部。除了體能的目標,也希望找到工作後,持續規劃往後的職涯,離開臺灣工作,有更好的薪酬和更多私人時間,和一個值得的人分享這一切。更努力地寫作,有一天擁有作家頭銜,努力練習寫作,經歷一切寫作應有的貧乏,最後不靠靈感寫作,將寫作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學會面對順遂和不如意,帶領靈魂從低谷走向開闊的平原,砌一座通天的巴別塔。

目前,我經歷兩年碩士的訓練,不敢說過去做得多好,只能說盡力在過去攫取我想要的。避開單調生活而去了社團,意外讓自己為了參加定期練習,更珍惜時間,更懂得要去面對自己不願面對的義務。有失有得。回首,讓我了解過去所為,也總結自己的獲得,才不至於虛度。人們總忽略自己擁有的,追求自己沒有的。不但浪費青春,也愧對上天的恩賜。到最後才發現汲營追求的,是一直在身旁的青鳥。

我希望能踏實地受人尊敬,從小事起,紮實地一步步論證,讓自己的言行有公信力。大學畢業後,有天突然發現我已經是這樣的人了,只是做得還不夠,而永遠也不夠多,不夠多。一開始我並沒有打算念物理,事實上,我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人,我沒有耐心,也不想做困難的事,卻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幸運地是,走過物理學的訓練,我能夠踏實且無妄地去實現夢想,即使我的夢想還不夠清晰。

再來,抽掉情緒,不讓情緒化的個性成為背刺,在離成功最近時阻擋我越過那坎的絆腳石。再重新放入真性情,再次感動自己,感召他人,為打造理想生活環境付出更多心力,一起努力,一個社會的改變需要長期投注心力,並非只靠一時情緒。知道這點,我就不能只靠情緒作動力,而必須成為一個沉穩的人,有堅毅的信念。碩班兩年讀過兩百本課外書,有文學,部分社會科學書籍,簡單的哲學書籍,歷史地誌等,盡量博聞廣學,寬闊視界。但仍脫離不了自愎,可見做一個完全的人是很困難的。做一個專門的研究機器是簡單的,只要不看那些不相干事物,便可。

但,我們不想成為那樣的人,我也不想。輕易評斷他人很容易,世界總需要點意見,卻又不愛武斷,極端和過度有時不易分辨,因情況而定,我不愛。這便是將事物丟在一個毫無標準的量尺,無視自我矛盾與客觀事實,是多重標準和怠惰的體現,重蹈錯誤的行事風格。

身為脆弱的人類,我崇尚聖潔,卻深知那不會是救贖。任何離了負面人性的信仰,就像不考慮真實狀況的物理理論,即使簡潔,也只是一條公式。

我想解決問題,至少就我看見和我能解決的,必須解決。也號召大家一起,解決更多問題,停止抱怨。畢竟又抱怨又如同什麼都沒發生地重複生活著,極度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