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淺談動物權

近日,因為臉書上看到某人的寵物重病,主人擔心的命令他的寵物快點好起來。即使我知道那是出於擔心和無能為力,卻開始對於人類為何對待寵物的姿態是以如此居高臨下的地位去看待,感到興趣。換句話說,我對於「主人」這個詞太過敏感,它與我堅信的自由、平等、博愛,相去太遠。

如果將寵物看做人類的好朋友,不論貓狗鳥類,或現在越來越多樣化的寵物物種,飼養的人肯定是付出愛與關懷,希望能陪伴動物,也能被動物陪伴的吧。雖然從小因為呼吸道的關係,和家長怕麻煩的原因沒有飼養寵物,但寵物對我來說,是一種責任與陪伴。我擔不起責任,只能割捨陪伴。

對於動物,有些飼養寵物的人會將寵物的動物權看得過高,卻將其他動物的權利看得太低。現代的動物權觀念跟過去幾十年相比,已然進步不少。至少我們覺得以不人道的方式屠宰、飼養動物,太過殘忍,光是想像一隻雞從出生到死亡只能在A4紙張大小的範圍活動,就令人難受,以讓動物感到極度痛苦的方式宰殺,也令人心痛。我們主張動物跟人類是平等的,不應該被如此殘忍的對待。可是如果動物跟人類享有同等的權益,我們又應該為了人類的利益去掌控了他們的生死嗎?

因此對於動物權的看法,也分了好幾派。以邊沁效益主義作出發點的看法,以義務論做出發點的看法,以廢奴主義做出發點的看法,分別由Peter Singer,Tom Regan,Gary Lawrence Francione提出主張的。而我以下的論述,也只是將我在網路上看過的觀點做整理,並且提出個人的想法,並沒有任何新的哲學想法。一方面幫助自己思辨,一方面希望我的朋友跟我一起思辨,對於個人最終選擇哪一派論點,只要對整體人類社會有思想推進,我沒有任何價值觀的評判。

以效益主義,或者又稱作功利主義的想法來思考,是不承認動物生來就擁有權利的。動物不像人有天賦人權,因此動物的權利取決人類的同理心態。我們覺得動物也能感知痛感,因此認為動物也應該被和善對待。但僅僅是和善對待,因為生活中人類也的確需要動物提供肉以供作食用,提供皮毛以供做禦寒衣物和皮革製品。根據感知能力來決定人類面對動物的態度,減少動物受苦的程度以及數量,主要是效益主義一派發展出的想法。

然而對於沒有感知能力或者失去感知能力的動物與人類,是否他們就失去了自身的權利?這個問題卻是以效益主義出發的動物權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並且以效益主義來思考,非人類動物和人類的地位是相等的,代表人類在生命上的權益,在所有動物上都應該實現。不論是寵物或者野生動物或是圈養的動物們,都有相同的生命權。但在失去了意識的動物與人類,在生命上的權益是否因此遭受侵害,似乎在效益主義的考量下,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解答。

再以義務論去觀看動物權,則是以與生俱來便擁有的權利做為觀點出發。因此不論是有沒有感知能力,都應保障生命權。正因如此,義務論對於動物農場與動物實驗的立場便是堅定的否決。而效益主義者對動物實驗的態度則是考量對整體利益的計算,以此權衡是否進行動物實驗。由此可看到,義務論在動物權上的主張比效益主義更為嚴格。

而以廢奴主義做思考基礎的動物權,認為人類不應該將動物視為自己的財貨,也就是不應該飼養。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爭取動物的權益便不會有一方面飼養貓狗,一方面宰殺豬雞牛食用的道德矛盾。因為貓狗和豬雞牛同樣都是動物,若將其中一方視為理所當然的食物,另一方卻又擁有生命權,無疑是一種道德分裂。

而動物權擁護者基本上都是蔬食主義者,否則一方面維護動物權一方面卻吃食動物,肯定是一種精神分裂。除了上述三種觀點,還有許多如契約論,關係主義,動物權利主義,環境主義等相法出發的動物權論點。契約論比較像是滿足人類社會之間的共識,將動物的價值定義為工具,而非重視其內在價值的想法。*關係主義就我所搜尋到的論文,也整理出四個不同程度的人與動物關係,延伸出不同程度的動物權理念。有些比較基本的從家庭中的寵物開始,再延伸到農場等比較大的飼養範圍,甚至是受人類影響的野生動物,和至今尚未受人類影響的野生動物。環境主義從整體環境考量,主張不應去改變動物原本的生物作息,應該尊重自然界的選擇機制來與動物相處。然而,每家的說法各有優缺,可從 Animal ethics dilemma 這個英文網頁,快速得知各種主張的立意和優缺點。

回到一開始的研究動機。我因為對主人二字所隱含的歧視開始略略研究動物權,卻發現自己無法放棄侵略動物的生命權使自己獲得生活上的便利,態度稍微轉向與動物權對立的動物福利。意即人類主宰著動物的生命,至少應該在屠宰時,減少動物的痛苦。這又與效益主義的動物權略為不同,該派動物權最終仍舊希望不侵害動物的生命權。而主張的學者Peter Singer我們可透過網路搜索得知,現為素食主義者。

以上簡略介紹的動物權派別,除了關係主義在平等的觀念下,立論較其他四派薄弱許多,契約論者更像是將動物看做工具,但在可接受的限度內予以人道考量,其他的派別基本上都提倡蔬食。而關係主義所推導出的概念,是否也是有程度的歧視動物們呢?我想這個問題可能要去跟相關的學者討論才會有深入的理解,但毋寧都是爭取動物權利,我想在討論時也毋須著重其瑕疵,更應該著重如何解決瑕疵,進而發展更完善的理論,促進動物倫理的推進。


最後附上參考連結:
動物權利

動物權與動物對待,《應用倫理評論》 Applied Ethics Review 100年,第 51 期,頁75-103

*關係主義,相關段落在本論文PDF第34頁。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思考〈歐洲學者認為台灣有亡國可能〉一文

這篇文章的誕生是日前在朋友頁面上看到 歐洲學者認為台灣有亡國可能 一文開始。

當時在朋友的頁面上我回應,為什麼我覺得大陸整碗端走都沒差呢?一部分是認為台灣當前沒什麼好料可以給人家端,大陸的統戰純粹是基於他們對於國土完整的想法。又加上目前我個人找工作的部分經驗,台灣大部分的工作機會都在半導體業,一部分在光電,太陽能等方面,這是比較有實際產出,可以賣產品到國外的部分。如果論競爭能力,大抵應該以這類可以販售的為主。而當無法主導產業的未來動向時,實際上只是產業生產鍊的其中一環,取代性比較高。而當我們必須用降低成本來取得優勢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沒有其他技術上的優勢,迫使必須用降低成本這種方式來領先競爭對手。一但這樣的優勢不再,就完全沒有優勢了。

再來談到台灣的國族認同問題。我個人是覺得沒有認同,大家並沒有共識,就於我們究竟是以閩南後代為主的族群,還是居住在台灣島上的居民,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楚的定論。雖然近年應該是以後者為多數的想法,但又牽扯到文化傳承的問題,變成以文化認同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較為複雜,因為台灣有許多的族群,而我們有必要給各族群一種歸屬與認同感,才能確立台灣人的認同問題。宥於考試制度的發展,多數島上的人容易有一元的思想,而面對多元環境時,往往很難意識到生活是由不同元素組成的。

寫到這裡,開始跟我之前的論述產生歧異。

那就從「薪資結構問題。越高階的人腦袋越不改,中低階的就只好跟著他們變。」討論起。在這方面我想到的是企業高層,畢竟基本上我認為政府是無能的,而陷入政府的思考模式是危險的,因此我從經濟問題思考。

前陣子看到西元一千年左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宋國,以經濟手段滅了遼國。同樣地,現在的情勢,中國也可能以同樣手段對台灣進行統一。因此,能有效的扭轉這局勢的只有握有台灣大部分財富的商人,以手中的資產發展企業,並給予員工合理的薪資,為自己的團體聚集更多人才,發展出足以能與中國抗衡的技術。然而,目前身邊一些理工背景的同學,去大陸工作的不在少數,意即台灣無法聚養自己培養的人才,造成了人力出走的現象。對於一個沒有天然資源優勢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應該注意的現象。一般來說沒有天然資源優勢,可以進口原物料進行加工,生產產品來扭轉劣勢。而其中加工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投入加工的人力就是該國的珍貴資源。進一步的,需要領先他國的技術,來確保在產業上的優勢,投入研發人員,提升產品的質與功能,就是確保競爭力的關鍵。而較於台灣多數企業,以削價競爭做為手段,而非提升該方向的產品品質與功能,無法做出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便容易慢慢失去競爭優勢。

一方面,人人想做老闆的心態,以及盲目追求利潤的想法,即使在二三十年前可以有很大的優勢,但在分工精細的全球體系當中,必然會逐漸失去競爭能力。站在體系頂端的人,如果不能改變想法,看到二三十年後的競爭優勢,是很可惜的。而並不實際握有資源的中低層受薪階級,其實是很難改變這樣的經濟體系,進而支撐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敵國抗衡。而我認為中低層受薪階級,自古以來都是被支配的階級,的確很難改變大環境。進而在民間交流下,有較大的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上面引文提到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有短期與長期原因。「短期因素有泡沫經濟和經濟不景氣,而長期因素則有知識經濟興起,全球化競爭、和中國經濟的結合」。我個人對於台灣經濟衰退的看法比較著重泡沫經濟、知識經濟興起,全球化競爭。即便和中國經濟的結合也是其中的一項因素,但因為造成衰退的原因不只一種,因此我個人會更覺得其他因素可能會有更大的影響。而知識經濟又可以呼應到前面我提到經營者布局策略的想法,而中國亦是台灣經濟的競爭者之一,因此即使承認與中國經濟上的結合造成的某程度的影響,但我並不認為這會是最大的因素。

陳亮言:台灣對中國持續貿易順差,值得誇耀嗎?

從陳亮言在天下雜誌的讀者投書中,我們可以理解台灣目前依賴中國的經濟現況。以廉價勞力換得企業營收是目前台灣的現況,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能做些什麼,以改變這樣的現況呢?

以上的自我思辨,我始終認為依賴中國的經濟現況,是來自於惰於開發新的技術。如果除掉依賴中國經濟的因素,台灣的經濟就能如此變好的話,這項因素才會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時,台灣人到底有多少能力去改變自己,脫離當前的困局。更重要的是面對知識經濟興起和全球化競爭的問題是,台灣要拿出什麼樣的對策,使得台灣整體可以不去以縮減成本為主軸思想,走出經濟困境,進而擁有自信與認同,保全自己的國家。